汉字“贤”,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直以来,“贤”是评价人才的重要范畴,如选贤举能。在一些语境下,“贤”更是被提升到了评价人才根本标准的高度,如任人唯贤。相较于“德”“勤”“廉”等评价概念,“贤”的意义相对模糊,而又相对复杂。考究“贤”字字源,可为我们理解其内涵提供参考。
《说文解字》云:“贤,多才也,从贝,臤声。”指出“贤”是一个形声字,由“臤”和“贝”两部分组成,“臤”为声符,“贝”为义符。
“贝”在《说文解字》中有两种含义:一则为“海介虫”,即海洋中有壳的生物;一则为货币,“古者货贝而宝龟”,即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按照这一思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作出进一步解释:“财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指出“贤”本来的意思是“财富多”,进而引申为普遍意义上的“多”。《玉篇》提供了类似但并不完全一样的解释:“贤,下田切,有善行也,多也,益也,能也,持心也。”这里同样将“贤”解释为“多”,但多的不是财富,而是善行。同时将增益、才能、保持信念等意思加入其中。
“臤”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臤,坚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铿锵之铿,古文以为贤字。”指出“臤”和“坚”同义,是古文中的“贤”字。“臤”右边的“又”形是“手”的意思。段玉裁从总结《说文解字》书例的角度,指出:古文以为贤字,凡言古文以为者,皆言古文之假借也,认为“臤”是“贤”的假借字,“贤”是“臤”的后起本字,继续将“臤”作为声符看待。段玉裁将“臤”解释为“握之固”,即牢牢抓住的意思。从这一解释出发,“臤”也可以成为“贤”的意义来源,而不仅仅是声音来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阐释道:“说文云,贤,坚也。以其人坚正,然后可以为人臣,故字从臣。”这一解释并未考究“贤”与“臤”的差别,直接将“贤”的意思解释为坚定、正直。同样,《风俗通》解释为:“贤,坚也,坚中廉外也。”内心坚定、行为廉洁,使“贤”的意义更为立体。
以上的考索,显示出理解“贤”的两个向度:一是事功标准,即以“多”为“贤”;二是德行评价,即以“坚”为“贤”。
从事功标准来看,功业多者为“贤”。《仪礼·乡射礼》中有“贤获”的说法,即计算射中的数量。“若右胜则曰右贤于左;若左胜则曰左贤于右”,谁射中的数量多,谁就胜利,射中多的人就比射中少的人“贤”。这一具有强烈军事色彩的礼仪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历史痕迹。古文字学家戴家祥,从唯物史观角度对“臤”作出的新解可以参考。他认为“臤为臣之加旁字,臣,牵也”,指出“臤”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臣服的人,并援引《左传》《礼记》等文献加以论证,指出“臤”的本意是“牵执战俘”。战功大者为“贤”,俘获多者为“贤”,这是“贤”更原初的意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事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功,治国、安民、兴教等多个方面的成绩都被纳入其中。
从德行评价来看,德行坚者为“贤”。《论语》中孔子赞许颜回为“贤”的典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十分简陋的环境中,颜回不为衣食起居所困扰,还能安贫乐道,心有所持。孟子指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贤”与“不贤”的区别只在于能否保有仁心而不丧失,在生死抉择前还能保持仁心,能够舍生取义,这就是“贤”。后来,周敦颐在《通书》中阐释道:“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天生本性,且能安于本性就是“圣”;能够复归本性且持守本性就是“贤”。“贤”就是保有、持守美好德行,其德行方面的意义随儒家思想发展而日渐凸显。
由此观之,“贤”是一个复合标准。既强调在现实工作中的能力与成就,也强调在个人修养上的坚定与操守。事功标准与德行评价并不是判然二分,而是统一于“贤”这个综合概念之中。朱熹指出:“贤者,才德过人之称。”“贤”是才与德的统一体,其指向的是传统儒家中“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内具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实现道治合一,在历史实践中体现为“经世致用”与“修身养性”的良性循环。“贤者”是这一修身为政理想的承载体和实现者,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