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理论热点

青年之“乏”,何解?

时间:2025-08-26 09:38:13

  “下班感觉身体被掏空”“休息日只想躺着”“哄自己洗澡都得费尽力气”……“低能量老鼠人”“低精力人群”等热梗悄然走红,这反映了部分年轻人精力告急的状态。

  若简单归为“懒惰”或“颓丧”,只会筑起高墙,阻断对话。当“乏力感”成为一些青年的生活底色,我们需探究,这“乏”从何而来?如何理解与化解?

  一些长辈常困惑,现在的年轻人哪有以前累?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累点”。当下青年的“乏”,更多是难以言说的“心神之疲”。

  比如,停不下的脑子。深夜欲入睡,工作群提示音又响,通信设备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隐形加班”成常态。怕漏消息,担心指令,真正的放松成了奢侈品。

  比方,做不完的选择。点外卖翻App半小时,买衣服全网比价。看似选择自由,实则陷入困境。小到“吃什么早餐”,大到“选什么职业”,无穷选择题让人神经紧绷。

  比方,找不准的方向。父辈“一份工作干到老”经验难以复制,“努力就有回报”信念遇到挑战,35岁职场门槛若隐若现。问题叠加,一些人感到拼尽全力,也如迷雾中行走。找方向本身成了新压力,带来“看不清”“走不动”的疲惫与困惑。

  青年“乏力感”有其客观成因。但认为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苦,是浅薄的误读。相反,这“乏力感”有时藏着通透的“处世哲学”。

  “省点电”的智慧。白热化竞争中,“低能量模式”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本能。如同手机电量不足自动省电,年轻人以“乏”之名,推掉无效应酬,婉拒超纲任务。策略性收缩,减少能量消耗,并非“彻底关机”,而是调整模式,为真正重要的事攒劲。

  “喘口气”的坚韧。喊着“好累”的年轻人,与深夜伏案工作、周末充电学习、为热爱全情投入的,往往是同一拨人。像马拉松运动员,中途补水喊累,脚步却没有停下。坦诚了压力的存在,却未言放弃;暴露了自身的脆弱,却更显真实。

  “变更好”的期待。许多自称“低精力老鼠人”的年轻人,手机里存着健身教程,收藏夹里躺着学习资料,购物车中放着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如同弹簧压到极致形成反弹力,年轻人“乏”的背后,也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乏力感”是青年的自我调适,也提醒我们,该为这份疲惫提供更包容的出口。

  为“歇一歇”正名。“奋斗至上”的主流叙事下,暂停、喘息常被视为“不上进”,道德压力让青年步履不停。但“歇一歇”不是罪过,张弛有度才是生活。个体要挣脱“休息羞耻”枷锁,将恢复能量视为与工作同等重要的正当权利。

  让“做自己”更从容。面对社会比较,不少青年在“成为自己”和“满足期待”之间挣扎。“乏力感”背后,常是“达不到期待”的挫败与“不敢做自己”的压抑。其实,不同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同样珍贵。舆论少些“必须做什么”的规训,年轻人多些“勇敢做自己”的从容。那份用于伪装和对抗的能量,便能变为滋养生命的活水。

  给“无用之用”留空间。如今许多行为被期待“有产出”“有意义”。游戏、发呆、闲逛等愉悦身心的事,常被贴无用标签。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看似无直接价值的行为,实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允许自己适当“浪费”时光,在无目的探索和纯粹体验中,找到向上的动力。

  为青年解“乏”,是包容而非纵容。化解此“乏”,既需社会减负,也需青年主动汲取力量。当“乏”被看见与理解,青年自会寻得节奏,蓄力前行,在广阔天地施展更大作为。(郑伟生)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