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均涉及“送鸡蛋开讲座”。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案件查办揭露不法商家营销套路,强化“保健食品非药物”消费警示,对规范保健品领域营销宣传具有示范意义。
几个鸡蛋、一把蔬菜,就能“钓”出老人兜里的养老钱?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保健品虚假宣传案例,撕开了“送鸡蛋开讲座”骗局的遮羞布。从南京的“三高神药”到北京直播间的“减肥神果冻”,这些披着“健康互助”外衣的套路,本质上都是用“小恩小惠”设饵,以虚假宣传为钩,最终瞄准的是老年人的钱包。
套路再深,难掩贪婪本质。这些骗局的剧本几乎如出一辙:先以免费鸡蛋、蔬菜为“敲门砖”,吸引老人走进“讲座”“交流会”,再用“专家宣讲”“视频见证”等方式,把普通食品包装成“治百病的神药”,将保健食品吹嘘成“包治疑难杂症的良方”。
更隐蔽的是情感绑架。有的打着“中老年互助平台”的旗号,安排专人陪聊、搞会员积分,用“亲情牌”消解老人的警惕心;有的在直播间伪造“减肥成功”弹幕,用虚假口碑营造从众氛围。当老人抱着“领点东西不花钱”的心态走进会场,最终往往在“健康焦虑”与“情感攻势”的双重裹挟下,花高价买下一堆无用之物。这种“以小博大”的算计,不仅骗走了钱财,更可能延误老人的正规治疗,堪称“谋财又害命”。
除“蛋”更要除“根”。整治“鸡蛋骗局”,不能只靠老人“提高警惕”。市场监管部门的专项整治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此次典型案例的公布,既是对不法商家的震慑,也是对消费者的提醒——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普通食品更无治疗功效。但彻底铲除乱象,还需多管齐下——
对以“讲座”“交流会”名义开展的营销活动,应建立健全备案机制,对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行为“零容忍”;对直播间里的虚假弹幕、极限言词宣传,平台须承担起审核责任,不能成为骗局的“帮凶”。
社区加强对面向老年人开展相关活动的监督,定期举行健康科普宣传和防骗讲座,用真实案例戳穿骗局套路;子女多些陪伴,帮老人看清“小恩小惠”背后的陷阱。当老人获得健康知识更便捷、情感需求得到较大满足,“鸡蛋”的诱惑自然会减弱。
几个鸡蛋的成本,换走的可能是老人一辈子的积蓄。让“送鸡蛋开讲座”的骗局不灵,不仅是守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更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安全感。唯有监管更严、科普更实、关爱更多,才能让这些打着“健康”旗号的贪婪之手,再也伸不进老人的口袋。(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