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好实施方案,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脱离实际。”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干事创业既要尽力而为,“跳起来摘桃子”;又当量力而行,“奋力一跳能够摘得到”,在有的放矢中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跳起来”是一种姿态,“摘到桃”是最终结果。党员干部既要坚持目标导向,提升“想跳”“敢跳”“善跳”的精气神和能力本领;也要强化结果导向,在稳扎稳打中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有“跳起来”的勇气和“摘到桃”的实绩。“跳起来”要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勤勉尽责、向难求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彰显的是责任、胆识、气魄;而“摘到桃”要求党员干部凡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依条件作业,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在奋力跃起中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体现的是规律、智慧、韧劲。
“桃子”到底挂得有多高?奋力一跳能否摘得到?不能拍脑门作决策、想一出是一出,而要谋深虑远、通盘考虑、统筹把握,确保定下的目标控制在“跳起来摘桃子”的可行范围内。揆诸现实,与之背道而驰者常有。有的地方党员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崇尚“速成策略”,奉行“亮点优先”,热衷于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实则根本摘不到“好桃子”;有的地方不顾客观条件、违背发展规律,“桃子”挂得可望而不可即,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光鲜“数字”,为此不惜“透支要素”,超越实际承载能力。这些思想和行动都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坚决摒弃。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当前,各个地方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决心,铆足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得“风生水起”,有的地方却一直“涛声依旧”?从时代特征和发展阶段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跳起来能否摘到桃”“摘到什么样品质的桃”。新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纵深推进,我们常常面对“两难、三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等复杂局面,各种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困难阻力只会比过去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员干部尤需把握“跳起来”与“摘到桃”的关系,既要找准“桃”,又要善于“跳”,还要“摘得到”。
找准“桃”,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清楚自己的“碗”有多大、能盛多少饭,了解自己的“脚”有多长、能穿多大鞋。既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而让人产生惰性,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而让人失去信心,切实做到客观、审慎、平衡。善于“跳”,就必须提升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这里的“规律”,既包括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也包括一地、一领域发展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特色优势等,还包括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统筹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找准主攻方向,明晰发力重点,确保“准星”始终对准结果“靶心”。“摘得到”,就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摘到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到不疾不徐、步步为营、善始善终,遇到困难不躲不绕,从而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事在人为,业由人创。“桃子”从来不会自动落到我们头上,消极等待不是成事之法,碌碌无为只会错失良机。有没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和思维,是否坚持求真务实,检验着党员干部的作风和能力,也关乎事业发展成败。我们唯有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斗志和韧劲,全力“起跳”,奋勇“摘桃”,注重“品质”,才能一路积厚成势、行稳致远。(韩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