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文史哲教

“高大衔接”,最该衔接的是啥?

时间:2025-08-19 09:01:01

  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后,教培机构又开辟了一条新赛道:高(中)大(学)衔接班。瞄准的对象是准大学生,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以求“赢在大学起跑线上”。

  据报道,“高大衔接班”主要教授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单科收费普遍近千元。为招揽生源,推销人员甚至以“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作为宣传噱头。

  对于“高大衔接”现象,意见分歧明显。赞成者认为,准大学生利用假期提前学习,总比虚度光阴强,能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质疑者则指出,这与以往的各类“衔接班”本质相同,都是机构在贩卖焦虑、进行超前教育,不仅加剧学业内卷,更无益于准大学生的长远成长与发展。

  值得深思的是,“高大衔接班”的市场需求从何而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教育模式,正悄然向高等教育蔓延。

  大学教育的高中化趋势、“考研高考化”倾向,构成了“高大衔接班”生存的市场土壤。大学若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亟须遏制此倾向,摒弃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也亟需深化评价体系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应试化、功利化、短视化的不良倾向。

  不同学段之间是否需要衔接?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衔接什么。

  当前的各类衔接班,核心内容多为提前教学,即把下一学段的知识提前灌输,试图通过“抢跑”获得竞争优势。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提前教育,正是国家“双减”政策明确叫停的对象。遗憾的是,仍有不少机构打着衔接的旗号,继续经营着超前教育的生意。

  对于准大学生而言,真正的“高大衔接”应强调自主性。

  高考后的假期,应着重规划个人生活,核心在于培养自主学习、管理与规划的能力,而非盲目提前学习大学课程、追求“不输在起跑线”。否则,按此逻辑,未来每个学期都可能催生针对大学生的校外培训班。这固然为培训机构带来商机,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与经济压力。

  “高大衔接”异化为“大学课程培训班”,与“考研高考化”现象密切相关。“考研高考化”意指绝大多数本科生都将读研视为本科毕业后的主要出路。这导致大学的教学管理日益趋近高中模式,校园里“卷学业”“卷绩点”的风气盛行。

  表面看,这似乎是好事。大学生不再迷茫,有了明确的升学目标。然而,当多数学生将读研作为唯一目标,不仅加剧了考研热潮,更导致部分学生只专注于考研科目,轻视非考研课程,并排斥对考研“帮助不大”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大学学习因而陷入严重的“应试化”窠臼。这类学生即便成功考研,其综合素质也堪忧,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倘若考研失利,容易因缺乏就业竞争力而陷入困境。

  北京大学等高校前不久推动的绩点制改革,为的是引导学生不再盲目“卷绩点”,转而关注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而“高大衔接班”的出现,显然与大学破除“学业内卷”的努力背道而驰。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大学要明确办学定位。如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而不是把考研作为学生的毕业出路,以考研率评价办学业绩。大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就必须摆脱升学教育模式,围绕升学开展教学。

  大学生要有个性化规划。“卷学业”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单一、成长规划趋同。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各异,需在高考后,利用假期多接触社会、探索自我,形成理性认知,规划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非提前学习大学课程。如此,才能走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困境,实现多元化发展。(熊丙奇)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