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发表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培养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科技促进教育,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内在理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急需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与先导力量。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主体。科技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和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伴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可以说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规模结构又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需求与方向,依赖于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是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其培养、素质和使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增强系统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科技、人才条块化、分散化、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教育塑形人力资本—人才激活科技创新—科技重构教育范式”的一体统筹推进模式,以更大力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才能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把人口优势转变成人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教育发展让每个人充分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全体人民的科技与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有的放矢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使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转变为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潜能。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从而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以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各国和平交往。加强科技创新既需要通过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又能够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是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人才培养是连接教育和科技的桥梁,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进入科技领域,敏锐捕捉科技发展前沿,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人才流动和集聚又能够促进教育的繁荣和科技的交流,更好把我国的教育优势、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本质上是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在时空维度上的动态匹配,只有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革命性动能与人才的能动性价值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化力量,才能实现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具体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包括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承担着知识再生产与人力资本迭代的功能,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适应性改革、高等教育创新突破,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技能升级”的全谱系教育体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供给能力,推动教育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的核心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发展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技创新为教育和人才发展指明方向,要建立“需求牵引—基础突破—产业应用”的循环加速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塑造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科研生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大力培育面向科技实践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将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及时与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优化资源配置,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确保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增强人才的主体引领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育科技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既为教育和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同时又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应更加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快形成“顶尖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青年人才蓄能—国际人才协同”的金字塔型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发挥好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为教育和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主体力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推动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陈艳波,系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