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文史哲教

素人写作为文坛吹来什么风

时间:2025-07-02 14:52:5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拿起笔来,用文字记录身边的生活,记录个体所见证的时代历程。这些素人写作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他们在业余时间投身创作,笔耕不辍。他们对文学的热爱真挚而纯净,不掺杂其他因素,因此少有“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弊病。他们的创作往往呈现生活的本质,切中大众的情感,说出这个时代最为真切的心声。他们的文字刚健质朴、清新真诚,一扫浮靡空洞、华而不实、晦涩艰深、千篇一律等现象,为文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温雄珍是东莞无数打工者中的普通一员。她经营着一家小服装店,在烧烤店兼职打工。可以说她的诗歌都是从平凡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是在泥土上开出的璀璨花朵,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她不需要去想象苦难,也不必去虚构传奇,在她的身边处处都有文学的素材。她诗歌里那些打动人心的人物和细节,不是来自书斋中的想象,也不是职业作家捻断数根须的苦思,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

  曾为民在石材厂工作了二十多年,同石头朝夕相处,为石头写下四百多首诗歌,如果不是与石头日日为伴,他大概写不出这样的诗。应该说,正是石材厂各式各样的石头,为曾为民提供了一个进入诗歌世界的独特角度。那些对石头的观察和感受,那些石头带给他的感悟和启迪,那些石头偷偷告诉他一个人的话语,都为他带来创作的灵感,因此在创作时可以信手拈来,下笔即为诗。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是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句,这样的诗句正是来自一个外卖员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与时间赛跑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诗句浑然天成,无可模仿,因为它只来自于生活。可以说,相较于职业作家,这些素人写作者拥有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因为他们就在生活中。

  今天,在新的传媒技术的加持下,每个人都获得了进行文化创造的资源和条件,文艺创作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随时记录和随心表达,同时能够直接与读者分享。这就消解了创作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模糊了创作与接受泾渭分明的边界,生活、表达、创作、接受、评论,真正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文艺创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更加水乳交融。同时,这样的创作也消解了传统文学格局中心和边缘的对立关系,消除了扭曲和遮蔽,使得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文学之光可以照亮每一个角落。同时,更多的素人写作者的参与,让文学对于时代生活的显影更为清晰完整。他们带来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使得文学可以避免单一和偏狭,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包容,也更加充满文化创造的活力。

  较之传统的写作模式,素人写作有更强的交互性。他们写完之后直接发表在新媒体平台上,抵达读者的时间大大缩短。读者可以直接点赞或留言,提出表扬或批评,快速反馈给写作者,这就使得他们的写作呈现出同读者和生活的即时对话关系。这样直接有效的对话,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文学创作在这样频繁的交互中,不断校正自己的创作方向,不断缩短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真正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素人写作者以无拘无束的表达、新鲜活泼的形式、革新陈旧的语言形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质素。与职业作家多从西方文学中学习经验不同,素人写作者能够有效利用的常常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是潜藏在百姓日用中的传统文化,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崭新的时代文化。他们的记录与创作同时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重新生成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文艺表达,不断确认着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素人写作者往往同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距离。他们不需要深入生活、采访采风,他们与生活零距离,他们是时代生活最虔诚的实践者、最真切的体验者、最忠实的观察者。他们以自己的创作表明,文学从来不是关乎技巧的事情,而是关乎生活和体验,关乎心灵与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作为支撑的文学作品,即便是用最时髦的技术堆砌雕琢,也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

  当沉潜在生活深处的素人写作者拿出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这对于职业作家也是一种提醒,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路径,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重新回到文学的初心。职业作家容易把文学变成一件小众的事情,把文学创作变成小圈子的私密分享,他们的写作是与文学史的对话,是与圈内人的私语,但却缺乏与当下生活及大众群体的直接交流,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本质和初衷。文学从创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携带着走向大众的渴望,就具有与更多人群产生共鸣的愿望。诚然,文学共同体内部的相互切磋固然重要,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文学共同体从来没有清晰的边界,不是指向一个小范围的文人圈子。相反,只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只有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和共鸣,才是构建文学共同体的基础。如果文学趣味日益狭小,文学脱离了广阔的时代生活,变得封闭,走向单纯的炫技,势必变成孤芳自赏,这样的文学必然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素人写作者用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文学不是基于技术指标的知识生产,而是盛开于山野烂漫之处的生命之花。

  实际上,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元曲杂剧到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每一次文艺创作的热潮,都是全民参与的结果,正是无数人的参与形成了文艺创作的繁荣景象。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人,这样的贴地飞行,这些来自时代生活的众声歌唱,必将重构文学的形态,使文学真正能够贴近生活和人民。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自己的创作形成庞大的基数,形成中国文艺坚实的底座,必将托举起文学艺术的真正高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