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部署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突出道德文化内涵,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和灵魂。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随之自然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化不太成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贫困、住房紧张、犯罪率升高等城市病,导致城市发展“有建筑没文化、有空间没灵魂”。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软资源,其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一座崇德向善的城市,必然是文化繁荣、精神丰盈的城市,是具有高水平精神文明的城市;必然是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核心诉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公共氛围,让人民在一次次文明互动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破解当前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避免城市化的种种陷阱,必须坚持辩证思维,从物质形态与精神气质两个层面协同发力。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保持历史耐心,将保护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呈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老街巷、古建筑、历史地标在发展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明确城市风貌定位,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坚决摒弃外延式扩张的老路,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城市高标准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
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品质和地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直接关系城市文明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打破“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既要打造剧院、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也要建设社区书屋、街头艺术角等普惠性文化阵地;既要引进高端艺术展览,更要培育本土文化品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既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更要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安全韧性。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文化的滋养涵育下,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城市风貌和群众面貌不断改善。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唯有守护根脉、塑形铸魂、立德树人、厚植文蕴,将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肌理,坚持不懈以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以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才能够建成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明之城,让文明的薪火照亮街巷阡陌,让向善的清流淌入万家灯火。(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