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经济领域“内卷式”竞争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从企业层面看,“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竞争手段单一,停留在低价竞争上,企业主要依赖价格战获取市场份额,以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同质化竞争,企业产品性能、品质、售后服务等与竞争对手高度雷同,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竞争过度或竞争无序。
单纯的价格竞争为何已不合时宜?从需求变化规律看,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对价格较敏感,让不少企业习惯于依赖价格竞争,甚至不惜打价格战来获取生存空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人均GDP约1.34万美元,离世界银行2025年最新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仅一步之遥。在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的质量、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面对市场压力时,仍然倾向于采取传统竞争方式,对创新投入不足,忽视品牌建设、服务提升等,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从企业竞争实践看,产品价格绝非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越是影响力大、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其竞争力往往越不是源于产品的低价格。产品的过硬质量、技术含量、设计水平、品牌形象才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发展效益的关键。
实际上,“内卷式”竞争乱象并非我国经济领域所独有。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背景下,回望过去,日本、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也曾面临行业过度竞争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国内市场的萎缩,日本政府通过推动企业合并重组、制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优化行业集中度。政府一边引导结构调整,帮助企业规避同质化竞争,减少内耗;一边又鼓励单一优势企业加快转型,挖潜绿色消费、科技消费等新趋势。转型后的一批品牌享誉世界,实现了价值链跃升。德国则加大对绿色技术和数字化投资的激励,通过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互补,在维护自由竞争的同时,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集中。
不难发现,这些曾经发生过度竞争的国家和企业,破茧重生的核心路径都离不开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全球化布局和制度创新。一些国家制造的产品之所以能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关键在于其质量过硬。
如何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一是培育企业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产品的品质有重要影响。没有足够强的质量意识,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了帮助企业培育质量意识,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可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组织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在必要时,可根据行业特点和生产工艺的差异,制作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操作手册,指导行业内的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二是强化产品品质要求。对于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或已生产出来但尚未销售的产品,有关部门或者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进入现场进行抽查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加以区别对待。对于性能不达标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并且不允许同一批次的产品流向市场,防止这些产品以低价竞争的方式扰乱市场秩序。“内卷式”竞争的一大特征是低质量的产品充斥市场,现在从源头上减少了其供给,是一种有效办法。对于未查出问题的企业,则给予正向激励,使其在评比、获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先权。
三是实现“优胜劣汰”。企业将产品生产出来后在市场上销售,用户的反馈是对产品性能的最好验证。政府可以根据用户投诉情况或用户满意度调查,对相关企业实施奖惩。对于表现好的企业,在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营造以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创新能力决定企业效益和竞争胜负的发展环境,引导企业追求卓越。让更多的资源有序流向注重产品品质的企业,这也是政府有所为的重要体现。深入实施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威慑力度,最大程度压缩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不合格产品的生存空间,真正实现“劣者汰”。
(作者:谈儒勇,系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