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理论热点

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时间:2025-07-15 09:00:41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这为进一步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的创新活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一些发达国家大量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正是看到了人才对于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性的巨大作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只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才能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就难以实现创新,更谈不上科技引领。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实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大力破除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活力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障碍。一是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些用人单位主观能动性不强,对如何做好授权的“后半篇文章”下功夫不够,没有做到“接住用好”。有的单位虽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但评价标准没有摆脱重论文、奖项等束缚,职称评审权下放与否区别不大。二是用人导向存在偏差。有的单位在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方面,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论资排辈等现象,影响用人公平。三是激励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多劳多得体现得不够充分。四是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于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五是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多元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推进力度不够。此外,对人才个性化关怀不够到位。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才活力的释放。

  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人才动力、构筑人才制度优势的关键之策。这既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痛点所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选才、育才、用才上持续下功夫,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着力做好放权松绑“减法”。人才怎么用、如何用好,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一方面,坚持真授权、授到位。尊重用人单位意见,厘清“需要”和“实际”,坚持试点先行,强化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督导,并逐步扩大突破范围,实现精准赋权,推动用人单位可自主决定的事项全部自主决定。另一方面,确保接得住、用得好。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厘清权责边界,确保对下放的权力能接住、用得好,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机制,坚持做什么研究课题由科研人员自己说了算,人员招聘不受编制限制,推动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在多个重大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着力做好激励赋能“乘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核心在“用”。一方面,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在重要项目课题、技术攻关中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打破论资排辈、人情关系、利益捆绑等桎梏,让有能力的人挑头干,做到“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谁”,为人才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另一方面,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奖励制度,建立体现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薪酬体系。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着力做好破除机制障碍“除法”。障碍不除,发展不顺;常规不破,大才难求。一方面,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方式。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广“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制度,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管理、使用、审计方式,充分尊重智力劳动价值和科研规律。另一方面,推行精细化人才评价。树牢破“五唯”导向,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以“用”为主,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和人才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

  着力做好关爱人才“加法”。要重视人文关怀、情感交流,落实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注重从人才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从住房、入学、就医等“关键小事”破题,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提供精细化服务,提升其幸福感和归属感。

  (作者:秦 健,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