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岁的“三农”博主李福贵粉丝量突破1000万。这个曾靠卖煎饼、豆腐扛起全家重担的河南姑娘,在自媒体的江湖里掀起了一场“真实风暴”——没有滤镜磨平皱纹,没有脚本编排悲喜,连卖货声都带着乡间地头的烟火气。
当下一些自媒体早已不是“记录生活”的净土,倒像个巨大的“美颜加工厂”。有人举着滤镜装“田园牧歌”,实际背后是摆拍团队;有人对着镜头哭穷卖惨,转头就开豪车炫富;更有甚者,为了流量编造“农村惨状”,把苦难熬成“电子榨菜”。
当“表演”成了标配,李福贵的“不表演”反而成了稀缺品。她的视频动辄十分钟,却让人“一秒都不愿快进”。镜头扫过结着露水的黄瓜,她会蹲下来捏一捏;遇到蹲在门槛上择菜的奶奶,她会凑过去拉家常;卖豆腐时秤杆翘得老高,还要补一句“婶子,这斤多给您搭块边角料”。
这些“没用的细节”,恰恰戳中了现代人的情感软肋。我们看够了精心设计的“完美”,最想念的,是生活里那些不完美的真实。
更难得的是,李福贵的“真”没有停留在流量层面,而是扎进了泥土里。她用做自媒体赚的2万元,包下两辆大巴带46位老人去郑州旅游。
这事看似冲动,实则是她与土地最自然的联结。那些在视频里帮她晒麦子的老人,给她递过热乎红薯的大爷,坐在门槛上笑骂她“傻丫头”的奶奶,不是她镜头里的“背景板”,而是她的“家人”。
当很多网红把粉丝当“流量韭菜”,把乡村当“拍摄道具”时,李福贵却把粉丝的喜爱变成了反哺家乡的动力。这种“流量从土地来,反哺到土地去”的逻辑,是对“网红经济”的纠偏。
有人问,李福贵的“真”能火多久?其实答案藏在她的视频里。她在暴雨里帮村民抢收玉米,泥点溅满裤腿却笑得灿烂;她蹲在灶前给生病的老人熬药,蒸汽模糊了镜头却遮不住眼底的温柔;她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镜头喊“今天的豆腐刚点卤,谁来尝尝”。
这些瞬间没有爆点,却像春天的溪水,慢慢漫过人心。在这个“速生速朽”的时代,她的流量不是靠博眼球冲上去的,而是像庄稼一样,扎根越深,长得越稳。
李福贵的故事,让我们看见了一种更珍贵的“成功学”。它不需要精致的包装,只需要对土地的敬畏;不需要刻意的讨好,只需要对人的真诚;不需要急吼吼的“变现”,只需要慢悠悠的“生长”。
当千万粉丝为她欢呼时,我们更该记住的,是那个在镜头前蹲下来帮老农捡麦穗的姑娘。最好的流量,不是数字的狂欢,而是人心的共振;最持久的“顶流”,不是活在滤镜里的完美人设,而是扎在泥土里的真实人生。(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