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理论资讯 > 省情国情

5万元存取“松绑”,释放什么信号

时间:2025-08-19 08:57:50

  “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的规定曾引发巨大争议,如今,围绕5万元现金管理的新规动向再次登上热搜。

  焦点在于,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这一调整绝非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监管逻辑从刚性约束向精准风控的深刻转变,核心在于促进“筑牢金融安全底线”与“保障公众便利”之间的更优平衡。

  回顾2022年初,当“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首次提出时,舆论场争议激烈。支持者视其为斩断洗钱链条的利剑,反对者则认为其侵犯隐私、影响效率。

  如今,新规褪去“生硬”,更显“精准”。此次征求意见稿在2025年新修订反洗钱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制定,其核心目标明确——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

  它确立了客户尽职调查的“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一刀切”或“风险与措施明显不匹配”。

  “超5万元现金存取无需登记”,不等于给灰色资金开绿灯。其背后,是监管利剑的精准指向。

  新规显著强化了对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特定类型一次性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情形的尽职调查要求。显著提升“高风险”这一关键词的频次(达6次),新增了多条极具针对性的强化措施条款,火力集中于真正的高风险领域。

  这种基于风险等级的差异化监管,有效避免了金融服务的“冷体验”,同时确保了风险防控的“热效能”。

  真正的金融安全,绝非筑起高墙、处处设卡,而是在高效流畅的服务体验中,织就一张精密无形的“安全网”。

  当前,人工智能(AI)正深度融入银行风控与支付体系。中国银联、工行、招行等头部机构纷纷引入AI强化反洗钱与犯罪监测。《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更将“健全自动化风险控制机制”列为重点,推动风险管理向智能化、全流程的“智控”转变。

  聚焦高风险领域和科技赋能,确保对非法资金流动的持续高压态势,扎紧风险的口子。它减轻了守法公民的“证明”负担,尊重了个人隐私与交易便利,守护了公众在便捷存取现金时不被过度打扰的尊严。

  严监管不等于强干预,高效服务也不等于放松警惕。新规的走向,正是朝着这个理想状态迈进:用“聪明”的管,换来“自由”的用。

  它最终守护的,是我们每个人钱袋子里的那份踏实,以及在整个金融体系安全运转中,那份无需多言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何珂)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