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理论资讯 > 社科动态

讲好安徽故事,谱写时代新篇 ——“新时代安徽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历史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时间:2023-05-25 06:48:02

  “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为及时总结我省近年来历史学科研究经验,推动安徽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安徽历史学界的力量和智慧,由安徽省历史学会、凤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安徽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历史学会学术年会于5月20日在凤阳县举办。来自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巢湖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来自凤阳县的本土学者和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省外高校特邀嘉宾共16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安徽区域史研究、凤阳历史文化研究、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研究、优秀历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及世界史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广泛研讨。

  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学术责任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我省史学工作者在新时代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既要深刻领会,也要深入贯彻落实。

11.jpg

  在大会开幕式上,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兵勉励学工作者,要坚持以学铸魂,进一步提高站位、提振精神;要坚持以学增智,进一步拓展视野、守好阵地;要坚持以学正风,进一步深入调研、当好智库;要坚持以学促干,进一步对标对表,争创一流。作为我省成立最早、会员众多、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安徽省历史学会要继续发挥优势,从“全国”、“长三角”两张地图中去找坐标、谋发展,不断拉高标杆,持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成高原起高峰”行动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察往而知来,知古而鉴今。作为明王朝的摇篮和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凤阳无论在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的重要地位皆不言而喻,本次会议选择在此召开无疑具有其特殊意义。对此,省历史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李琳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凤阳拥有独一无二、得天独厚、异常丰富的明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在改革开放时代创造出的“小岗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谋划下,相信明朝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小岗精神”必将助力凤阳及我省经济社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凤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艳代表县政府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强调作为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凤阳一直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之根、城市之魂。县政府也将借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明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赓续精神血脉。

  根植安徽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安徽省建制虽晚,但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塑造了安徽文化深厚的底蕴。同时,地跨江淮的地理特质,造就了安徽省兼容并包、形态多样的文化特色。

22.jpg

  根植江淮大地的厚重历史,弘扬徽风皖韵的绚烂文化,是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观点。开幕式结束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古建筑知名专家郭华瑜教授及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明史研究知名专家夏维中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郭华瑜教授通过考察凤阳“明中都”的建筑设计,认为凤阳作为“中都”,其建筑形制和规格均彰显了明初皇权体制下的礼制规范,且体现了特殊的历史时空维度下的形态。史学工作者应借助历史建筑的“密码”,进一步再现古都“史脉”。“南京的明朝历史文化堪称丰富,但论其根源,当在凤阳。”夏维中教授就明代历史文化对南京与凤阳的关系进行了精准定性,并以此为契机分享了近年南京完成的几项明史工程的经验。

  在主旨发言环节,共有11位知名学者围绕“新时代安徽历史文化”进行了宏观论述与微观考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馆员将目光推向3000年前的先秦时代,聚焦于凤阳的钟离古国,汇报了近年钟离古国考古的部分新发现。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金仁义教授则以南北朝墓志为中心,从分析墓志文本书写入手,考察当时士族阶层的门阀意识。池州学院谈家胜教授分析了明初政府在江浙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政策,认为其体现了皇权对江浙地主阶层的严格控制,而建文“新政”则为江浙地主对建文帝施加影响的结果,折射了该阶层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并维护经济利益的愿望。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杜强讲师以新四军第五师为样本,剖析了中共反摩擦政策调整与新四军反摩擦斗争策略的演变。

  立足安徽,发现中国,是区域研究的归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仁志将目光转向安徽南部的古徽州,以“叶开泰”叶氏为个案,考察了传统中国后期地域商人家族的身份转变和身份超越,回应了传统中国的商人性质等宏大议题。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龚光明副教授统计了安徽的虫神庙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中国的虫神信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张小坡研究员考察了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的景观书写与题咏。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张秀玉研究员就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宋元明递修本《隋书》的题跋“汐翁”进行了考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嘉树副教授则将目光转向现代,从小岗村入手,分析了中国农村改革中的组织塑造。立足历史,审视现实,是本土学者的使命。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魏孝稷老师考察了19世纪早期西方“文明”一词概念的渐进演变,以宏大视野探讨了西方文明话语体系下“文明”的特定内涵。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张安东教授以巢湖地区的具体个案为样本,论述了依托地域文化进行“塑校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阐明历史,才能展望未来。本次会议主题报告和主旨发言内容多、范围广,既涉及历史个案的细致钩沉,也涉及历史文化的宏观描绘,更兼及安徽发展的未来展望,展现了安徽历史文化研究的前沿动态,彰显了我省当代学者的学术自觉。

  彰显青年担当,涵养家国情怀

  “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挖掘安徽历史,传承安徽文化,不仅需要老一辈学者的引领,更需要新时代的安徽青年脚踏实地,在江淮大地的山山水水和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书写青春。令人称道的是,来自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构成了本次会议的“主力军”。会务组共收到论文近百篇,绝大多数来自以上青年学者。

33.jpg

  青年学者拥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宽阔的学术视野。以“眼光向下”的方式“搜寻”历史的细节,是我省青年学者的显著特点。在政治上,他们更关注国家制度在县级以下行政机构落地的具体状况。如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明阳以凤阳为例,对明初农政进行了考察;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江明明以巢县为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情况;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仓仓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探讨水利建设中的工农关系。在经济上,他们更关注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元素的企业、商人在国家宏观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下的具体行为。如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丽等借助对明清徽商盘账的考察,分析了传统中国后期徽商财务管理机制;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郭从杰等以寿县人孙多珏为个案,重构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宏观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的转型过程。在文化上,他们更关注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下特点区域群体、个人的具体文化现象。如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郝佩林等以徽州地方戏为切入点,考察了山居江南的人文生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献松以徽州沱川余华《省吾录》为中心,探讨了清代徽州大族士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上,他们更关注于“宏大叙事”之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甜等以妻子出逃为中心,细致剖析了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婚姻冲突。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陶良琴从歙县节妇汪宝瑜遗存书信出发,对民国徽州闺秀守节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注家乡的人与事,并以此为基点思考中国的发展,折射了作为我省历史学科“后备军”的青年学者浓厚的家国情怀。借助本次会议的分组讨论平台,与会青年学者对提交大会的论文进行全面汇报与细致点评,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

  在新时代研究历史,首先就要“仰望星空”,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总结经验、揭示规律、阐明趋势的作用,这就要求我省史学工作者要坚持融合发展,努力整合各方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彰显安徽特点。在新时代研究历史,其次还要“脚踏实地”,让历史学科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这就要求我省史学工作者要做好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讲好安徽故事,创作更多富有时代气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新时代不断发展新动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省史学工作者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化产品,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通讯员:葛俊超)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理论网  编辑: 周晓留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