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国际竞争力。2012—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涌现出5G通信设备、“复兴号”动车组、光伏发电装备、大飞机、大型LNG船等一大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既为工业农业提供现代化装备,又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协同带动全产业效能提升,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驱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4年我国开始对制造业进行专门统计,2006年我国制造业比重达到峰值32%,随后出现下滑。2006—2024年间,制造业比重在每10年间下滑3.6、2.6个百分点(2016—2024年取9年数据)。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层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在战略规划、政策引导、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定在合理区间。
那么该如何认识当前制造业比重出现的变化呢?首先,我国制造业比重变化基本符合理论和实践规律。分析美、德、日、法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通常遵循倒U型曲线:早期快速上升,中期趋于稳定,后期适度下降。由于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工业化进程会短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峰值出现时间也相对较早。我国制造业比重峰值出现在工业化中期,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制造业比重达峰时间类似。其次,达峰后的降幅趋势与发达国家相似。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情况不同,我国没有陷入发展初级原材料加工业和低端制造业的“虚假繁荣”,加入WTO后,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比重达峰后的降幅(前两个10年约3—3.5个百分点)远低于巴西、阿根廷(前两个10年约9—17个百分点),与美国、法国(前两个10年约2—3个百分点)比肩,甚至低于德国、日本(前两个10年约7—8个百分点)。最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仍保持领先。按照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在2006年首次突破10%;在2010年达到18.2%,首次超过美国并跃居世界首位;在2021年达到30.5%,首次超过美、德、日、韩四国之和;2023年回落至28.8%,仍显著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并非单纯追求规模上的稳定,而是通过持续提升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与创新能力,使其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对此,需研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的路径及政策举措,促进资本、知识、技术、人才、土地、管理、数据等要素向制造业集聚,重点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支持企业推广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系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瞄准氢能、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二是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增强高质量产业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中国制造”亮丽品牌。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作者:张昕嫱,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制造业发展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