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陈云担任7年中央组织部部长,参与组织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党的队伍和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5月9日,他在党的七大上发言时根据自己对干部队伍整体状况的了解,批评了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骄傲自满情绪,号召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个发言后来收入《陈云文选》第一卷,题为《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今天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有一股骄气”
陈云在发言开头就尖锐指出:“这七年来我看到一点,就是在我们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有一股骄气。什么是骄气?就是骄傲之气。”许多人喜欢受吹捧、喜欢人家说他好,说他有功就舒服,不愿挨批评,说他犯错误就不舒服,“有的人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有功的时候他一定当仁不让,有过错的时候批评他,他总是想很多道理来为自己辩解。这种状况在延安整风后虽有较大改进,但尚未绝迹,在“很大”的一部分干部中仍然存在。
陈云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指出,这些带骄气的干部既有地方的,也有军队的。与此同时,这种骄傲之气在下级干部、中级干部、高级干部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他深入分析,下级干部和高级干部的骄气虽然性质一样,都是觉得自己有功劳就骄傲自满,但二者的“包袱”有所不同。这里的“包袱”是指“共产主义者的思想里有个人主义的成分”。下级干部“包袱”还不算太重,陈云形象地比喻说:“下级干部虽然背个人主义这个‘包袱’,但他只能背那么多。比如当一个连长,他只能背一条被单,两双鞋子,一包牙粉,一把牙刷,身上只有这一点。”而高级干部的功劳比较多,因此“包袱”重得多,“大干部、大头子,党头、军头,就有大行李。有被子,有褥子,有时候有两条被子,还有毯子”。
在陈云看来,高级干部责任重大,如果背上个人主义的沉重“包袱”,肯定影响其前行的步伐,“那危险性一定大于下级干部、中级干部”。他语重心长地说,军队是拿枪杆子的,干部的责任很大,高级干部的责任更大,关系到人民能否翻身解放、解放得早还是迟、少牺牲还是多牺牲几十万人,可以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高级干部既然担负如此重任,就一定要兢兢业业,防止骄傲自满,一切应该丢的“包袱”统统丢掉,否则便是没有对人民尽到责任,“人们说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可以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
“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
陈云深入剖析“骄气”的思想根源,指出有的人之所以骄傲自大、背上个人主义“包袱”,是因为没有正确看待功劳。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绝不可把次序颠倒过来。首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无论英雄好汉存在与否,革命都不会停顿,“老百姓还是要革命的,党还是要继续前进的。可见头一条不是英雄好汉,而是人民”。因此在对待功劳时,一定要把人民放在首位。第二是党的领导,陈云强调对党的作用必须有充分估计。他举了军队的例子,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打不垮,就在于有党的领导。长征中天天行军打仗,战士非常疲惫,但如果上面决定要打,任何人都可以马上投入战斗。长征时条件那么艰苦,但谁也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一直跟着队伍走,“因为这种队伍是共产党的队伍”。在别的军队里,一个连长、团长、师长叛变,就可导致整支部队哗变,可是共产党的军队谁也带不走,这就是党的力量。老百姓拥护共产党,也是因为党的影响。老百姓“只看见你是共产主义者、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切证明我们党的力量是伟大的”。
至于个人的作用,陈云认为当然不能完全否定,有时还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是共产党”。一个人工作做得不错,那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适应群众的要求,做了一点事而已,不能因此骄傲。况且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难免犯错误,客观情况可以做到十分,因为自己有缺点,只做到八分或六分、五分,这种情形是很多的。对此,陈云反问道:“那这里头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客观情况很好,本来可以做到十分,但因为自己有错误,没有一点成绩或只有二分、一分成绩,错误有八分、九分,“非但无功,过错一大堆”,那就更不应该骄傲,更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过了头,看得太大”。
陈云严肃指出,在党的历史上曾经有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觉得个人作用大得很,超过人民,超过党,最后跌倒爬不起来。陈云通过反面案例阐明了一个道理: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摆正个人位置,摆正自己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位置,决不能沾沾自喜、居功自傲。
“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个人主义的表现,一方面是没有正确看待功劳,另一方面也没有正确对待错误。陈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除了立场不正、心术不正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未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于是行动也跟着错了,这种情况很常见,人人皆有。人难免会犯错误,但是态度要正确,“假如你有错误,人家讲了,就请教请教,问一问人家怎样看法,纠正一番,以后可以少犯错误”。但在现实中,往往有人因为要面子,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批评就不高兴。针对这种心理,陈云明确提出:“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并说:“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将来就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皮,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有些面子。”
“共产党员参加革命,丢了一切,准备牺牲性命干革命,还计较什么面子?”应该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共产党人肩负重任,如果强调讲面子,在讨论问题时,就会不客观,看问题就有个人的角度,有利于他的面子,就赞成;对于他的面子不好看的,便不赞成。而如果一切从自己面子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看问题搀杂个人得失在里面,立场不正,就不会看得很清楚,不会讲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己”。这就深刻揭示了“讲面子”的危害性。
在发言的最后,陈云解释了为什么在党的七大上讲这个问题。他强调当时正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时机,“我们是处在决战的前夜。我们有这样的志向,要解放全中国,使全中国的人民起来,把政权拿在手里。要做这件事,而且马上就要做,开七大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而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全党的任务是要增加力量。增加力量的方法很多,对个人来说,要增加又要减少,增加就是要学习,减少就是把“包袱”放下。陈云指出:“放下‘包袱’也是增加力量。这个力量的增加是不可估计的。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
陈云关于“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论述,针对当时党内滋生的骄傲之气提出严厉批评,并分析根源、对症下药,强调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在今天仍留给我们诸多启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切实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批评与监督,勇于自我革命,坚决克服个人主义,努力担负起历史和人民寄予的重托。(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