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飞速发展,以ChatGPT、So-ra、DeepSeek为代表的训练式大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基层治理融合不断深化,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推动治理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转型,显著提升治理精准性、响应速度和资源效率,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助力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以智慧服务平台优化民生体验,以智能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可以精准预警系统防控风险隐患,全面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首先,智慧服务平台优化便民体验。智慧服务平台广泛应用,实现政策法律文件高效检索运用。“模糊语义—精准条款”秒级检索功能让查询更便捷。智能审批系统推动多项政务服务“零材料提交”,大幅提升办事效率。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跨省通办”持续拓展,增强服务普惠性。“城市大脑”实时分析道路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高峰拥堵。环保智能监测网络提升污染预测精度,缩短溯源响应时间。其次,智慧治理平台创新矛盾调解。多地构建“AI+网格”系统畅通民意渠道,通过语义分析自动分类群众诉求,实现问题一站式解决。大数据赋能“吹哨报到”机制,提升基层矛盾预测能力,部门响应效率显著提高。“AI调解员”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解决方案,方案采纳率和调解效率明显提升,重复上访率持续下降。最后,智慧应急平台强化风险防范。AI应急平台整合实时数据,建立灾害预警、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全链路决策模型,大幅提升灾情研判准确率和物资调配效率。全国多数城市社区配备智能终端形成全域感知能力,街道普遍应用AI辅助决策系统。通过智能感知设备部署,重点区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犯罪预测和网络违规信息识别准确率保持较高水平。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基层社会治理的形态和模式。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多重现实挑战逐渐显现,亟待引起重视。一方面,技术应用层面的挑战尤为彰显。首先,数据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部分政务系统存在安全防护滞后、加密技术不足等问题,导致敏感信息面临泄露风险。其次,算法设计缺陷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由于训练数据偏差或模型设计不当,人工智能决策可能出现歧视性结果,影响治理的公平性。最后,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与基层应用能力之间存在明显落差,许多地区难以跟上最新技术发展步伐。另一方面,管理运行方面同样面临诸多困境。基层数据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数据分级保护机制缺失,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持续存在,部分地区智能设备覆盖率偏低,老年群体面临“数字排斥”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并未实现预期的减负效果,反而因效率提升导致工作任务增加,形成“技术悖论”——基层工作者既要适应新技术,又要应对因此产生的新任务,工作压力不减反增。这些挑战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技术快速迭代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效率追求与公平保障的矛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矛盾。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智能治理的推进效果,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构建复合型框架,推动治理模式向“智理”跃迁。人工智能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赋能的过程,更是治理模式从“治理”向“智理”跃迁的重要契机。未来,需要从技术框架优化、制度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三方面入手,构建复合型治理框架,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新阶段。
一是优化技术框架,夯实智能化治理基础。加强AI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有智能算力中心倍增扩容,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通过民意感知系统、政策仿真推演,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形成“感知—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治理链条。探索“中心化监管+分布式执行”混合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决策效率与灵活性,缩短政策调整周期。建立AI决策的公平性量化评估体系,定期对算法进行审计与优化,确保技术应用的透明性与公正性。此外,还要打破数据孤岛,推动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共享数据云,实现治理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智能化治理保障。应积极推进数字治理立法,明确AI在基层治理中的法律地位与责任边界。一方面,制定智慧社区设计规范国家标准,为基层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算法审计与备案审查制度,确保算法决策的公平性与可解释性。加强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算法公平性。同时,建立数据分级保护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此外,应针对数据安全、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问题,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伦理风险研判机制,平衡技术应用与伦理约束,实现“智能向善”的治理目标。
三是提升主体能力,强化人机协同治理效能。一方面,推动公务员相关培训全覆盖,将数字素养纳入社区工作者考核指标,为基层工作者注入智能化动力。同时,推动城乡数字设备普及,开展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确保基层治理多元主体都能适应智能化治理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依托AI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类的专业经验,通过政企社协同治理平台整合治理资源,打造数字化协同网络和“政府主导—技术中介—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人机协作的智能化、系统化水平。同时,还要通过技术赋能与主体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供给,为构建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务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