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理论武装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时间:2024-05-27 09:1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大食物观。30多年来,福建践行大食物观采取了哪些突出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如何借鉴福建的有益经验推动各地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本期特邀嘉宾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营养导向农业与食物发展战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孙君茂:

  理解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是从更高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1988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并推行大食物观,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他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30多年来,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依山开发森林粮库,傍水打造“蓝色粮仓”,依托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推动食物供给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品质更有保障。2023年,福建全省肉蛋奶产量首次突破400万吨,茶叶、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对全国各地践行大食物观起到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深刻论述了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非常重视,强调“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大食物观,对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通过拓展多样化食物来源,减轻对传统粮食作物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粮食安全系数,确保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食物观要求推动农业向更广泛的食物领域拓展,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安全、绿色、营养。

  三是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大食物观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合理、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引导农业向多元化食物生产方式转变,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农业食物系统。

  四是提升人民营养健康水平。大食物观倡导的食物多样化不仅让百姓的餐桌上有更加丰富的食物,而且进一步改善营养健康状况,实现了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有机统一。

  福建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芊:

  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作出了建设海洋强省、树立大食物观等重要论述,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这些年来,福建立足本省实际,把海洋养殖作为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去抓,积极推进“海上粮仓”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拓展食物来源。福建按照“近、远、捕”的整体思路,合理布局渔业生产力。巩固完善近岸养殖,累计改造传统网箱约100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设施约70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近5000口,占全国60%。累计投建18台(套)深远海养殖装备,居全国第一。推进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船达608艘,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减少饲料依赖。针对饲料和药品滥用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等,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创新推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项目,大黄鱼骨干基地配合饲料替代率达90%。同时,以深远海装备养殖为抓手,利用深海水体中繁多的浮游生物,增加养殖鱼类可获取的食物资源,饲料投放量减少80%,有效缓解对进口粮食和饲料的依赖。

  提升食物品质。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模拟深海仿野生养殖环境,促使养殖水质环境质量更好、海产品存活率更高以及品质更优。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双随机”抽检制度,确保养殖环节水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二,突破育种关键技术,提升海产品精加工水平,探索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

  培育水产种业。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福建积极落实水产种业振兴八条措施,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省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海水种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壮大水产加工业。持续推进预制菜和智能化水产加工生产线建设,不断做强水产加工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全省水产加工品总产值超1500亿元,居全国前列。大黄鱼、鲍鱼、鳗鱼等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200亿元,海带、紫菜、海参、牡蛎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百亿元。

  打造智慧冷链物流。着力推进冷链设施数字化改造,在重点渔业乡镇、中心及一级渔港布局建设一批仓储保鲜设施,发展千亿元级冷链物流产业集群,推动冷链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构建完善的现代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第三,着力提升渔业品牌质量,加快市场建设,带动渔民迈向共同富裕。

  形成品牌效应。福建持续强化“福渔”公共品牌,创建特色水产品优势区8个、省级名牌水产品42个、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3个,建成鲍鱼、虾皮、海带等渔业特色产业强镇。建立水产品“从海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质量体系,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培育地理标志,提高品牌吸引力和产品附加值。

  积极拓宽市场。聚焦国内市场需求,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发展鲜活、冷冻、调理、预制等产品生产,满足多样化需求。持续推进水产品有效对接并拓展海外市场,全省新增5家国家级、9家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超70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一。

  助力渔民增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国企投资+民企经营+村民参与”的乡村振兴路径,在全国首创租赁新模式,由省属企业重资产投入深海装备养殖设备,以优惠价格租给民营企业进行运营。利用养殖装备平台为固定支点,带动周边养殖户和村民投放养殖网箱,在岸边幼苗培育、深海网箱养殖、鱼获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降低养殖成本,壮大养殖规模,共享发展成果。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郑旭媛:

  挖掘林地资源壮大森林粮库

  森林是食物的重要来源。福建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逾65%,居全国第一。多年来,福建深入挖掘林地资源,充分释放森林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持续壮大森林粮库。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取得积极成果。

  第一,着力产业链改革,挖掘森林食物多元价值。油茶是福建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现有油茶林约250万亩,年产油超2万吨,总产值超50亿元。多年来,福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有效推动油茶产业发展。一是改良品种。印发《福建省油茶生产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油茶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23年完成新造丰产油茶林逾3万亩。二是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开发护肤品、日化产品、口服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三是融合三产。作为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尤溪县融合茶油文化、养生文化及朱子文化打造“大美尤溪,匠心沈郎”乡村振兴主题旅游观光工厂,年到访游客逾6000人次。

  第二,创新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森林食物产业发展长效动能。探索森林食物产业多种发展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森林食物产业链。“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运作路径,形成了林药、林菌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28个,带动3.4万户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逾160万亩,实现年产值近47亿元。南平顺昌县采取“科特派+国有林场+村集体+农户”发展林下竹荪产业,累计种植面积约3000亩,成为全国重要的竹荪生产基地,曾获“中国竹荪之乡”称号。

  第三,深度融合产学研,赋能森林食物提质增产。福建中药材资源丰富,药材种类约占全国的19.2%,也是我国铁皮石斛、金线莲以及紫灵芝等名贵药材的重要产地。为充分开发药材资源,福建积极构建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莆田市大洋乡成立全省首家中药材产业科技小院,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深入探索中药材栽培技术与林下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利用仿野生栽培技术培育金线莲、黄精、铁皮石斛等不同基原品种优质中药材,并合作研发多类中药材产品,实现林地每公顷增收超15万元。“中国紫灵芝之乡”龙岩武平县通过开展“武平林下紫灵芝产业提升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鼓励团队科技特派员与紫灵芝种植户对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

  第四,打好特色牌,促进森林食物消费扩容。积极开展笋、板栗、锥栗等绿色森林食品品牌创建工作,以区域品牌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南平建瓯依托独特的山区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建瓯锥栗”区域公用品牌,先后获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入选福建省首批“福农优品”百品榜等。截至目前,建瓯锥栗种植面积约50万亩,占全国45%以上。三明市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战略,打造各类茶籽油品牌24个,宁化淮土茶油、尤溪茶籽油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沈郎乡有机山茶油”被评为中国茶油十大知名品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庄忠钦:

  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生产集约化、运行数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产业化的特点。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通过积极抓好设施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产量、品质与效益最大化,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领设施农业集聚化发展。探索优化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通过评估区位气候、资源禀赋、环境承载、综合效益等因素,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形成了设施蔬菜生产“一带三区”优势区、设施特色水果生产区和设施特色水果集中区。截至2023年底,建成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农业产业强镇7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772个,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

  第二,精准有效因需配套,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2013年以来,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0多亿元支持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制定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将3大类6种适用棚型列入财政补助范围。出台《关于规范和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推广设施农业特色抵押贷款、设施农业担保、财政资金抵押等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

  第三,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加快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一是研发与引进并行。在省农科院设立数字农业研究所开展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设置设施农业总控中心为全省服务。依托荷兰、以色列等设施农业合作平台,开展设施农业品种、设备与技术引进应用。二是良种与良法兼顾。加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采后处理技术、设施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研发攻关,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逾98%。三是推广与服务协同。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开展设施蔬菜“百人指导、千人培训”行动,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新业态,创新“县级农耕服务中心—乡镇农耕服务站—村级托管员”设施农业生产托管机制。

  第四,优质高效集约经营,推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牌和特色赢得消费者。南方设施农业受多雨潮湿、气温偏高影响,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尤为重要。福建瞄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提升“福农优品”等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二是强化产地加工,做好品质保存。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超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三是抓好产销对接,促进优质优价。成立了省蔬菜供应链协会及设施农业产销联盟,发挥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联动作用,农村网络零售额超2500亿元,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3年底,福建设施农业面积逾240万亩,建成温室大棚项目3000余个。设施蔬菜种植实现飞跃发展,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蔬菜总面积不到七分之一,产量达五分之一,产值达三分之一,逾六成设施蔬菜供应省外,成为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