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徽派求真

发挥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5-08-19 09:06:14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传承和积淀了历史的点点滴滴,见证和承载着文化的发展历程。只有传承历史韵味、坚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发挥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以历史文化凝聚城市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在岁月长河中保存下来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因此,要精心保护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地标性建筑、特色街区、历史遗迹等有形资产,保护好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拓展完善保护名录,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这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统筹纳入城市空间布局,融入城市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运行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同时,重视并培育市民间基于共同记忆和地域情感形成的社会联结与归属感,可通过城市考古、口述史采集、非遗活态传承等方式,使市民知道我们从哪里而来、如何到达今天,深刻理解城市空间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有效推动集体记忆的延续和城市精神的传承,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认同的形成。

  以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是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擦亮城市文化底色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提升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推动历史街区、传统商圈从物质形态更新转向文化内容升级,保护修复历史街巷的道路与铺装,改造提升必要的广场、人行道、建筑前区等步行和慢行空间,通过铺装、地景、标识等方式展示历史文化;依托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河湖水系,改扩建必要的滨水栈道、慢行步道等,优化提升历史水系滨水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文化设施。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引入博物馆、艺术馆、非遗体验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的、规模适度的展示馆、传承馆、体验馆、档案馆、活动室等,或公共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记录、保护、传承和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

  以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独特气质。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要让其在有效利用中形成城市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名片,延续好城市文脉和特色。一方面,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系统梳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多学科专家集中攻关研究,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形成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转化。另一方面,讲好城市历史文化故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创新传播表达方式,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纪念活动、文化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以新闻报道、电视节目、专题纪录片、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利用全媒体平台,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提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历史文化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文化既是软实力,更是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做好“历史文化+”文章,加速历史文化与新消费、新商业、新场景跨界融合,使历史文化可以通过赋能产业促进城市发展。一方面,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遗存的历史文化空间,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实现产业生态重构;深挖地域历史文化元素,将传统工艺、历史文化符号等融入现代设计,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培育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激活历史文化旅游市场。顺应消费需求,构建差异化城市文旅IP,打造“千城千面”的特色文旅体验,推动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尤其是在数字文明背景下,要善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历史文化表达,开发云展览、非遗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生,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将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更好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作者:石玥,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