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低空经济作为一片充满活力的新兴蓝海,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安徽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5A级景区,以及徽州文化、皖南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为“低空+文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体验,而且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等环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资源重组与业态创新,加快推动“低空+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激活文旅产业的内生动力。
完善空域政策支撑,筑牢低空文旅制度基石。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低空空域管理是一个多行业、多部门、多领域协同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低空空域协同管理,特别是完善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统筹军事航空、文旅低空飞行需求,加快建设省级低空监管服务平台,简化飞行计划申请与审批,提高低空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对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无人机起降场等项目用地以及重点景区开辟常态化航线的审批,压缩流程与时间,对无人机表演等临时活动实行“一站式报备”。同时,对低空文旅相关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设立低空文旅专项发展基金,对低空旅游运营企业,在起降场建设、航空器购置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贷款贴息,鼓励企业开展特色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航线开辟等,并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精准刺激需求,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市场活跃”的良性循环。
打造低空特色项目,擦亮文旅体验金名片。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地域文化基因与创新载体深度融合。安徽的文旅资源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为低空项目的差异化打造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关键应用场景。在“低空+文旅消费”的应用场景开发中,应充分利用皖南山水资源、皖西红色资源、环巢湖生态资源等,谋划低空旅游项目,打造差异化的低空文旅品牌。黄山可升级“直升机+徒步”产品,让游客在空中领略“黄山四绝”的磅礴气势,形成“高效便捷+深度体验”的复合价值。宏村可引入动力伞、热气球等轻型飞行器,让游客在百米高空俯瞰“画里乡村”的白墙黛瓦与田园水系,打造“中国首个世遗古村落低空画廊”,展现水墨画般的村落肌理。巢湖、长江区域可开展水上航空活动,岳西、金寨等大别山地区可通过热气球、动力滑翔机和旋翼机开展森林观光,为文旅注入全新活力,吸引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深化“低空+”产业融合,拓展价值增长蓝海。产业融合是文旅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低空经济的跨界属性,使其能够打破文旅产业的边界,与乡村振兴、体育竞技、全域服务等领域产生“化学反应”,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低空+乡村振兴”领域,皖南石台县的富硒茶、皖北砀山县的酥梨产业,可借助低空视角实现“农产品—景观—体验”的升级。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能帮助返乡青年、留守村民就业。在“低空+体育赛事”方面,可依托黄山、天柱山的峡谷地貌,举办“环黄山(天柱)低空飞行挑战赛”,设置直升机穿越峡谷、无人机竞速等极具观赏性的项目,通过网络直播形成全国性话题。同步开展“低空运动嘉年华”,既能通过青少年无人机培训培育潜在市场,又能以市民滑翔伞体验降低参与门槛,实现“专业赛事树品牌、大众活动聚人气”的双重目标。“竞技+观赏+体验”三位一体的航空运动赛事体系,能够实现体育引流、文旅增值、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使“云端竞技”成为文旅金名片的新燃点。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活低空文旅动能。人才是低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亟需构建“培养—引进—留存”全链条机制。低空文旅兼具航空技术专业性与文旅服务体验性,涉及航空、科技、文旅等多领域交叉,需要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加快低空人才的自主培养。安徽高校应抓紧开设低空经济类专业、建设硕博士点,扩大低空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培养安徽低空经济产业所急需的专业人才。针对文旅产业的低空发展,着力推进“低空+文旅”微专业建设,开设低空智能管控、无人机通信技术、低空交通规划、低空文旅策划、低空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课程集群,培养低空文旅人才。人才培养要深化校企合作,教育链充分对接产业链,高校要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航线运营、设备维护、产品策划等实操环节,通过“工学结合”缩短成长周期,满足产业基础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引进要靶向施策。针对安徽低空文旅发展中航空飞行员、无人机操控师等核心人才短缺问题,构建靶向引才体系。各地市应结合当地低空文旅发展实际,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引才奖补、签证居留、医疗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并落实到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低空经济发展。以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为平台,邀请国内外行业精英参会,通过项目路演、招聘等活动吸引人才。
(作者:陈东,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