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民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份沉甸甸的政策文件,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民生工作的着力点。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肩负重任,唯有以务实作风与精准举措,才能将民生答卷写进群众心里,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民生工作贵在精准、重在实效,需下足“绣花功夫”。民生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从扩大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到完善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从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流程到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民生工作的每一项部署都紧扣群众多元需求,旨在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民生工作繁杂,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民生服务,需以“绣花功夫”般的精细作风,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调研,找准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民生需求清单,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可量化、可落实的任务台账,才能实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精准对接,让惠民政策如春雨润物般浸润群众心田。只有把准民生脉搏,才能开出治本良方,推动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个民生节点,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数字赋能民生服务,应兼顾效率与温度,彰显“数字温度”。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为民生服务提供了强大动能,要系统构建“互联网+民生服务”新生态,依托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的数字民生服务平台。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通,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向基层末梢延伸,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在推进数字赋能过程中,必须坚持普惠性原则,防范“数字鸿沟”风险。要建立包容性数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发适老化、无障碍的数字产品,提供语音交互、大字体显示等辅助功能。同时保留传统服务渠道,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工服务专窗,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服务,智能服务与传统服务优势互补,让数字化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真正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
民生改善离不开长效机制,需凝聚“共治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政府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制定惠民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向民生短板领域和困难群体倾斜;调配公共资源,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组织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企业要发挥资源优势,投入民生领域,创新服务模式;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民生建设,积极反馈服务效果,共同缔造美好生活。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民生服务共同体,推动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改进工作,让群众参与到民生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中,形成良性互动,确保民生工作行稳致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民生的温度标注幸福的刻度,共同绘就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