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鲜明宣示我们党推进作风建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持续释放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强烈信号。
驰而不息夯实党风根基。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就密切,人心向党,党就有力量,党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夯实党风根基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首先要抓常,要经常抓、见常态。要重在经常,常抓不懈,将作风建设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强化常态化思维,将作风建设时刻摆在重要位置,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抓细,“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善于抓细微、抓细节,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普遍性问题。要用“微创镜”治疗党员干部作风上的“小毛病”,防止小病拖成大病;要从细微处发现“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玩起“障眼法”后的变异现象。最后要抓长,政贵有恒,重在持久。改作风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度执行等体制机制,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推进制度不断完善。同时,要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强调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牢全局思维、增强系统观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惩、治、防”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正风肃纪反腐一体化工作格局。一要“由风查腐”,深挖彻查作风问题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坚决防止“以风盖腐”。二要“由腐纠风”,对于已经查处的腐败案件,深究作风根源,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三要加强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力度,系统推进数字化监督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线索、预警风险,提升监督精准度。四要通过系统化培训、实战化锻炼、科学化考核和技术化赋能,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纪检监察铁军。
充分发挥“头雁”领航效应。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必须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改进作风方面的表率作用。一方面,锤炼党性修养。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党性在作风中的决定作用,坚持把党性锻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将政治修养置于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将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另一方面,加强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它不仅事关个人修养和家庭幸福,更事关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净化“朋友圈”和“社交圈”,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同时,要自觉抵制特权。引导干部对作风建设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觉同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作斗争。引导广大干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和纪律规矩意识,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多维推动社风民风嬗变。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归根结底就是“成风化人”,在“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社会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公众情感交流的共鸣点以及推动矛盾化解的切入点。其一,借古鉴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梳理和提炼中国古代先辈先贤熔铸在家规家训中的成功经验,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诠释和展示这些家规家训中的廉洁元素,为党员干部及公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其二,选树典型。充分发挥时代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力、引领力,多维度展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激励全体党员强素质、改作风,使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其三,以案为鉴。既要用反面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效果,在全社会形成强大震慑,也要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根据不同群体教育对象的特点,以纪法专题辅导、警示讲堂、沉浸式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分众化、精准性宣传教育,增强警示教育的浸润力。另外,充分发挥文艺表现灵活、形式多样的优势,用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加强对正反面典型案例的改编和创作,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弘扬廉洁文化,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李俊 张沐阳,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