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重、群众身边污染投诉多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然而,从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的案例看,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甚至出现了重发展轻保护,不作为、乱作为等政绩观问题。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扛牢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政绩观,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
一、以“国之大者”的站位,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是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青年干部往往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难以跳出一地一领域的思维桎梏和路径依赖,在谋划经济发展时可能重量不重质,在面对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时可能会出现重发展轻保护等问题。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是要有底线意识。在谋划发展中,以坚决贯彻落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法律法规要求为底线。2024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某市在长江边违规建设化工园区,违背党中央决策部署,违反法律法规要求,教训深刻。青年干部要以案为鉴,既要埋头奔发展,也要抬头看政策。二是要有发展思路。在抓好保护中,以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目标。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在推进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活方式上下功夫,着力打通生态价值的转换通道,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以人民至上的情怀,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
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足、有冲劲,但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立见成效,关注能即时改善、迅速提升的指标任务,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干起来难,干出成绩更难,青年干部面对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历史欠账较多的领域,面对群众身边存在的多、杂、小的环境问题,经常出现不愿管、不想干,要显绩,不要潜绩的倾向。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显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他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是展现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政绩,也是做到群众心坎上的显绩。其次,要准确理解潜绩。潜绩的积累是实现显绩的必由之路。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三大结构调整等,干起来不“显眼”不“露脸”的任务,却是生态环境保护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干好这些潜绩,才能积潜绩、化显功。
三、以实干担当的态度,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青年干部要以实干担当的态度,统筹抓好当下和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解决当下突出问题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迅速行动、真抓实干。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整改落实。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让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强化久久为功的使命感,谋划长远发展蓝图。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青年干部要树立战略眼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政策和长远规划的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目标和行动计划。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建设,为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向好提供制度保障。
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唯有以“国之大者”的站位、“人民至上”的情怀、“实干担当”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显绩与潜绩、当下与长远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政绩观,才能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作者:张恒 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