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案例探索

“夏稻冬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时间:2025-08-18 10:41:27

  2024年,鸟种记录达218种;2025年2月,数万只花脸鸭创下“大鱼海棠”奇景;2025年3月,36只“国宝”白鹤造访……近年来,合肥十八联圩湿地的“生态奇迹”不断上演,而这些成果与该地不断创新实践,践行“两山”理念息息相关。

  8月17日,记者从十八联圩湿地获悉,今年夏天,这里种下2000余亩水稻,而这已经是他们践行“夏稻冬鸟”模式的第三年。

  创新:三年坚持实践“夏稻冬鸟”模式

  8月的十八联圩湿地艳阳高照,郁郁葱葱,白鹭、水雉、黑水鸡等鸟儿正来回忙碌着。

  在二期工程内,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自成一景。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告诉记者,这一片稻田正是“夏稻冬鸟”的实践地。“今年我们种植了2000余亩的水稻,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收割了。”

  什么叫“夏稻冬鸟”呢?简单概括,即夏天种稻,冬天则作为鸟类栖息地。“这样一来,夏季可保障粮食生产,冬季通过蓄水形成浅水湿地,为候鸟提供食物来源。在收获后的农田中,鸟儿会寻觅到散落的稻谷和草籽作为食物,为白鹤、小天鹅、雁鸭类等珍稀候鸟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

  这种模式是一种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还能反哺农业生产。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监测调查组专家田胜尼表示,鸟儿在冬季可以捕食害虫,控制稻田病虫害,第二年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质量。“这是农业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创新实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据悉,十八联圩湿地“夏稻冬鸟”模式是合肥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提出,于2023年夏季首次实践,至今已是第三年。

  成果:鸟种数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2月,数万只花脸鸭齐聚十八联圩湿地,创造了“大鱼海棠”奇观;今年3月,36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造访,再次让这里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李家政表示,十八联圩湿地的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这些年经过修复,整个湿地呈现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良好生态风貌。在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上,除“夏稻冬鸟”外,还种植了不少水生植物及12000棵鸟类食源性果树,投放了鱼类,这些都成为鸟类一年四季的食源。2024年年底,十八联圩记录到鸟类达218种,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走‘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巢湖这张‘最好名片’越擦越亮。”李家政说。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合肥在线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