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发布| 省政府网双微| 中安在线双微

中安在线首页|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双微|中安在线双微

英文|简体|繁体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 > 文史哲教

长江文化:流淌在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血脉

时间:2024-11-29 09:13:48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文化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文化复合体,在漫长历史发展演进中,长江文化早已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血脉。

  “江河互济”支撑中华文明绵延赓续、从未断流。诸大河文明奠定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却多已被取代而消弭在历史长河之中。中国地域广阔、地理形势复杂,存在平行互补且有自然屏障相间的两条大河——黄河和长江。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就在(长)江(黄)河搭建的超级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历史壮剧。中华文明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要得益于“(长)江(黄)河互济”,驱动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双循环流动。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言,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厥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之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麦(粟)作文化互补互依形成的“江河互济”动态体系,带来了中华民族内部持续性的自我更新、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这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赓续的重要原因。

  通江达海促进中华文明交流融合、开放包容。《管子·水地篇》讲:“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作为横贯中国腹地,上承黄河、下接岭南,西连青藏、东通海外的大动脉大通道,长江有8大支流、700多条小支流、3600多条小小支流,还有无数细流像毛细血管一样丰富、又像蛛网一般密布。这种通江达海、万流汇聚的地理特点,有助于形成以大运河、汉江河谷、金牛道、茶马古道等为支撑的中原—边疆贸易线路,以及以赣江、湘江、灵渠和梅岭古道等为支撑的岭南贸易线路。长江流域生产的丝绸、茶叶、粮食、铜铁器具等物品及其承载的风俗制度,流入两广、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有力促进了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万里茶道、岷江—西域—中亚道、滇缅道、海上丝绸之路等进入西亚、西欧和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又带回异域的商品、物种、冶炼技术和纺织技术等,有力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自古以来,长江流域的丰富物产和便捷交通,有助于把中华大地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加强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互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风气之先体现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处于经济领先地位,唐代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说,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谣,明清更流行“湖广熟,天下足”之谚。长江流域物产丰盈、开放包容,推动了文化兴盛和思想创新,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自宋以来,朱熹、陆九渊、张栻、叶适、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学术贤达辈出,使得长江文化开一时风气之先。近代以后,长江流域汲取西学,融汇创新,工业、商贸、教育、科学、文学等引一时潮流。至清末五口通商,上海成为中外思想与文化交撞之地,当地吴越文化融合开埠后传入的西方近现代文明,逐渐形成海派文化,于物质、思想、意识、制度诸方面能得先机、乃见异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等,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都在长江流域写下了精彩篇章,反映出长江文化“敢为人先”的特点。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彰显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展现了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求是网  编辑: 沙庆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