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六尺巷很小,所涵括的意义却很大。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入领悟六尺巷中“和让”智慧,将其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共同书写社会和谐稳定新篇章。
一、“和让”理念体现社会治理新思想
“六尺巷调解法”六步法则中“让”是方式,“和”是目标,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社会治理的成果必然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治理活动的参与者和评判者,群防群治和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是枫桥创造的基层治理经验。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
二、“和让”理念在当前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和”和“让”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国语》“和实生物”、《易经》“保合太和”、《论语》“和为贵”,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谦和礼让”和“六尺巷调解法”中“和让”正是传统智慧的最佳诠释。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干部和群众、群众和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善于化解才是关键,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干部要“退一步想,进一步干”,群众之间也需要谦逊礼让、换位思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华,德治是法治和自治的重要补充,“和让”理念是德治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
如今,上海“解纷一件事”平台、辽宁“三零”工作法、新疆“冬不拉”调解法、福建“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四川物业矛盾“信托制”解纷工作法……一个个贯彻“和让”理念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法不断涌现,已经从乡村拓展到社区,从现实延伸到网络,从社会稳定发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成为我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
三、“和让”理念在优化社会治理中的具体途径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内容,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多元共治等方式,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提升,“和让”理念的实现路径越来越多样有效。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广大党员干部处理群众问题时要谦逊礼让,不偏私、不偏袒,常态化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完善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成立调解委员会、邻里互助会,培育“法律明白人”、开展普法讲座,积极举办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让“和让”理念深入人心、调解触角进楼入巷。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民联调等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设“老街坊工作室”“无讼e站”等“一站式”解纷平台,推动“邻事邻议”“邻事邻管”“邻事邻办”,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引导广大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者:梁湘国 系安徽省天长市千秋街道党工委书记)